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的余楠老師團隊制作微縮景觀致敬傳統文化,藝術與3D技術深度融合。
?
微縮景觀全景圖
歷史+藝術+ 3D技術:使用現代技術制造微縮景觀致敬傳統文化
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的余楠老師團隊就將現代多媒體手段對準藝術創作過程中,利用3D掃描和3D打印技術,制作出湖南淥江書院的山長聘任微縮場景。左宗棠被淥江書院聘任為山長的聘任儀式,向中國珍貴的書院文化與重師之道致敬。
?
整個作品中的人物及場景無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體現了余楠老師及團隊力倡的“時代風格,雕塑精神,藝術氣派”的藝術風格。
在這個微縮場景中,平均一個人物大小才幾厘米,但細若蚊足,鉤畫了了,使人喟嘆技藝精湛靈巧。
那么余楠老師如何引導自己的團隊“穿越”到微縮場景中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發現這個精美的作品誕生的過程。
過程演示
一,設計概念稿
首先,余楠老師根據淥江書院對山長聘任儀式的描述,創作出微縮場景的設計稿。
?
二,?3D掃描
團隊成員穿上戲服,并擺好造型,使用三維掃描儀采集人物3D數據。手持掃描功能幫助余老師很快就完成了人像的3D掃描過程,精確的三維數據為后期人物的模型修改提供了有利條件。
?
三,模型修改
將獲取到的3D數據導入三維軟件里進行修改,并利用數據建模的方式創建出書院建筑場景;將人物在場景中進行組合。
?
四,?3D打印&上色
利用SLA光固化3D打印技術,將人物和建筑模型完整地打印出來,并進行上色。
?
?
場景三維數據與實景對比
場景:整肅衣冠,率生徒入學,依次向孔子,山長行拜師禮。
?
場景:上學后,書院首士請山長及縣令,兩學師小飲。
?
除了《山長聘任》的微縮模型,余楠老師還結合3D技術為淥江書院制作完成了多尊雕塑,包括《左宗棠》,《英雄俠女》,《左宗棠與陶澍徹夜長》》談》等。
關于3D技術在本案例中發揮的價值,余老師總結道:
3D掃描模型更逼真:3D掃描的應用對本次微縮景觀的逼真的性做了很大的貢獻;景觀中人物的微表情,衣服的線條,褶皺等細節均能實現;?
三維打印效率更高:由于SLA 3D打印機可以同時打印多個人物模型,這極大優化了工作效率;
藝術與3D技術融合弘揚傳統文化:杭州博型三維打印科技用藝術與3D技術相結合的方式,成為抽象的歷史裝備象化,讓更多的公眾能夠身臨其境,體會尊師重教的讓藝術超越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