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三秦都市報,近日,西安市紅會醫院關節病醫院完成首例“3D打印個體化反置式人工全肩關節置換術”,此項手術的順利實施,為醫院在反置式肩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應用積累了成功的實踐經驗,標志著醫院肩關節置換翻修技術達到新的高度,填補了醫院對肩關節大量骨缺損的肩關節翻修手術的治療空白,為疑難病例患者帶來了福音。
患者存在大段骨缺損
56歲的張阿姨去年年底在家中干活時,不慎摔傷致“左肱骨近段骨折”,在當地醫院進行“左肱骨近段骨折切復內固定術”,術后傷口愈合不佳出現感染,在當地醫院經過了多次清創手術并取出內固定,傷口才得以愈合,但其肩關節已失去功能,不管是關節的外展還是前后移動都無法做到,生活極度痛苦,于是來到西安市紅會醫院就診。關節病醫院骨壞死與關節重建病區郝陽泉主任進行肩關節X線和CT檢查后發現,張阿姨的右肱骨近段存在大段骨缺損,關節盂部分缺失。
3D打印制造反向肩關節假體
考慮患者肱骨近端存在大量骨缺損,傳統肩關節置換術和關節融合術無法滿足患者日常生活需要。經與關節病院首席專家朱慶生教授、關節病院院長許鵬教授會診討論后決定應用數字骨科3D打印技術,以健側肩關節為模板,鏡像設計定制生產出患側反向肩關節假體。
X光片顯示肩關節假體在位良好
3D打印的反向肩關節假體成型后具有正常的肱骨近段形態,假體表面為3D骨小梁結構,有助于軟組織長入,原來的關節盂側也利用3D打印技術匹配定制骨小梁底座關節頭結構,經重新定制的肩關節假體既可精準填補多次清創手術造成的骨缺損,又能重建肩關節穩定性,重建肩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為使手術萬無一失,郝陽泉主任團隊反復與工程師交流假體的設計,之后在骨骼模型、標本上模擬手術操作,利用3D打印模型模擬手術制定切實吻合患者畸形骨骼的手術方案;術前ct、x光片、3D打印模型、計算機術前三維模擬……各種方法參詳比對、制定、完善手術步驟與計劃。經過縝密細致的準備,在關節病醫院首席專家朱慶生教授的指導下帶領全科醫療骨干密切配合使手術圓滿完成。
術后患者狀況良好,第二天即可開始下地活動,肩關節也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前后運動,X光片顯示肩關節假體在位良好,目前患者已康復出院。
郝陽泉教授介紹,與傳統的肩部關節置換不同,反置式人工全肩關節置換術將金屬球頭固定在肩胛骨上,聚乙烯關節窩固定在肱骨的近端,依賴于三角肌而不是肩袖為動力臂提供動力和定位。該術可應用于嚴重的肩關節病損,包括肩袖巨大撕裂(不可回復性)、嚴重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后遺癥(如肱骨近段骨缺損)、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等肩關節損傷疾病,具有損傷小、并發癥少等優勢。
定制個體化假體的優點:
1、定制個體化假體針對特殊病損進行個性化精準化治療,可以達到滿意的預期治療效果。
2、假體表面為仿生骨小梁結構,更接近人體骨小梁結構,有利于骨與軟組織長入。
3、增材制造工藝讓假體定制“量體裁衣”,一對一設計生產,匹配度非常高。
4、針對翻修,大量骨缺損,不規則形狀假體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