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支付是隨著科技發展,人們追求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方式體驗的必然產物。人們從大鈔小鈔的現金到這個卡那個卡的銀行卡支付,再到這個碼那個碼的掃碼支付,然后到其延伸產品聚合支付,最后到現在“風波”不斷的人臉支付,支付方式不斷更新,用戶體驗度不斷提升。近日,一則有關于人臉支付被破解的消息在網上迅速流傳,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此前,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的一家人工智能公司——Kneron使用3D面具騙過了3D人臉識別系統。此消息一經網絡傳播發酵,瞬間引起重視。針對這一消息,支付寶和微信均表示,如果出現人臉支付導致盜刷可申請全額賠付。
無獨有偶,在過去的幾個月中,人臉支付因“負面”新聞頻頻登上熱搜。不管是小學生用照片破解了豐巢快遞柜,還是“人臉識別第一案”,究其根源,還是消費者對人臉支付安全性和隱私性的擔憂。
那么,人臉支付到底安全嗎?整容、化妝、雙胞胎能識別嗎?怎么證明“我就是我”?萬一手機丟了,被人能盜刷嗎?萬一有人“趁我睡覺要我錢”怎么辦?還有許多有關人臉支付安全性的問題一直圍繞著人臉支付的提出到現在的普及。
其實,這些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多數人還不甚了解人臉支付。我國的人臉識別技術較2014年的準確率98.52%到現在的99.99%,人臉支付進入了穩步增長的階段。
人臉支付采用的是3D人臉識別技術,有許多人擔心不法分子利用3D打印和仿真技術是否可以破解人臉支付。關于這點與近日的3D頭套報道相似,為了驗證這個問題,深圳電視臺聯系了生物識別技術工程師,花了10萬塊錢做了一個高精度的3D打印頭套,進行了現場測試,試圖重現實驗結果。
在經過了一系列實驗,最終發現,該頭套能夠輕松突破2D門鎖以及手機2D攝像頭,但是在試圖突破3D人臉識別和紅外攝像頭時卻“折戟沉沙”了。
因此用戶可以放心大膽的使用人臉支付了,畢竟沒有誰會花費這么高昂的成本來盜刷對方“不知深淺”的小金庫呢?另外,該工程師表示,在金融支付行業,不管是人臉識別也會,還是其他生物支付方式、其他移動支付方式,都擁有多道防線,所以用戶不用擔心金錢的丟失。
人臉支付推出之后,不僅改變了支付方式,而且還引領了技術、金融等行業的發展。即使是不熟悉智能手機“新潮”功能的老年消費者,也可以體會到移支付帶來的便利。人臉支付,讓刷臉買單成為了現實。